10.3969/j.issn.1002-2694.2001.05.029
广州管圆线虫免疫与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
@@ 广州管圆线虫病,亦称嗜酸粒细胞增多性脑膜炎或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性脑膜脑炎(eosinop hilic meningitis or meningoencephalitis,EM),是一种人兽共患寄生虫病,其病原体广州管圆线虫(Angiostrongylus cantonensis)是我国陈心陶教授于1935 年首先在广州黑家鼠和褐家鼠体内发现[1].本病主要在东南亚及太平洋各岛屿流行.1945年首例人体广州管圆线虫病在中国台湾发现[2],至今全世界报道已确诊的广州管圆线虫病或怀疑由广州管圆线虫引起的EM超过3 000例[3],在我国大陆至今在患者身上找到病原体而确诊为广州管圆线虫病的有4例[4~7],疑为广州管圆线虫感染的报道则有多例,1997年浙江温州发生一次广州管圆线虫病暴发流行.
广州、管圆线虫病、免疫、分子、生物学研究、Angiostrongylus cantonensis、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性、嗜酸粒细胞增多性、人兽共患寄生虫病、病原体、线虫感染、脑膜脑炎、暴发流行、太平洋、脑膜炎、黑家鼠、褐家鼠、东南亚、中国、浙江
17
R383.1+9(医学寄生虫学)
2004-01-08(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4页
100-102,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