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3969/j.issn.1002-2694.2000.06.028
锤头状核酶的结构及其对病毒基因表达的抑制
@@ RNA催化的切割反应自1981年〔1〕起陆续有人报告。后来将此类具有催化能力的核糖核酸称为核酶(ribozyrne),并先后发现了第一型内含子,第二型内含子,RNase P,发卡式核酶(HP),锤头状核酶(HH),D型肝炎核酶(斧头状核酶)等种类。
锤头状核酶的结构模型是1987年Symons等〔2〕在研究、比较了多种植物病原体RNA自催化切割反应活性区域的核苷酸序列后提出的。Haseloff等〔3〕在此基础上合成了能有效切割氯霉素乙酰基转移酶(CAT)转录本的锤头状核酶,实现了核酶的人工合成。这为将核酶技术用于抑制和阻断有害基因的表达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锤头状核酶、结构模型、病毒、氯霉素乙酰基转移酶、切割反应、内含子、自催化、核苷酸序列、人工合成、基础、核糖核酸、反应活性、多种植物、转录本、酶技术、病原体、区域、能力、理论、基因
16
R97;R91
2004-01-08(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3页
7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