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3969/j.issn.1002-2694.2000.04.037
青海省包虫病流行与防治
@@青海省地处我国西部,是号称“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的主体省份。全省行政区划辖省会西宁市、海东行署、黄南、果洛、玉树、海西、海北及海南六个少数民族自治州。全省总土地面积72万km2,六州占其96%以上面积,多属高原草甸草原,适于畜牧业发展,是我国五大畜牧业基地之一,载畜量两千多万头只,以养羊业为主。全省人口508万。西宁市和以农为主的海东行署位于东部,面积仅占全省总面积的4%左右,西宁市和东部农业区人口占全省总人口的60%以上,以汉、回、土和撒拉族为主。牧业区为藏族和蒙古族聚居地,面积大、人口少,呈典型的地广人稀。青海境内群山重叠、草原连片,平均海拔高度3500m,高寒缺氧、日照强、气候干旱。青海省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中存在着丰富的野生动物资源,与大量牧养的家畜群共同构成了棘球绦虫在我省存在与传播流行的有利条件。但对包虫病在我省的流行分布状况从未进行过全面调查了解,本文就近年来对部分地区调查防治情况汇总分析如下。
1 人群流行状况
青海省包虫病防治工作基础薄弱,起步较晚。建国以后主要是各级医疗部门开展手术治疗以解除和减缓患者病痛。调查防治工作起步于80年代,迄今对包虫病流行状况尚缺乏全面细致的了解。据1993年初对全省州地级以上医院1980年至1992年间住院病例的不完全统计,接受外科治疗的包虫病病例数高达5714人,病例遍布全省六州一地一市,其中在西宁市各医院就诊的病例数多达1748例,病人主要来自各州县。特别值得关注的是,其中143例泡球蚴病人除3例来自海东地区湟源县日月乡外,余均来自牧业州县,呈散发态势…。近年来,我省陆续对部分县(市)人群包虫病患病情况应用免疫学方法和物理诊断技术进行了调查。如表1所示,1990~1998年各地确诊的包虫病患病率在0.45%~9.50%之间,平均为3.39%。可以看出人体包虫病在六个牧业州均有较重流行,以号称“黄果树”的青南高原各县较高,诸如表1所列的称多县、甘德县、玛沁县、河南县和泽库县其平均患病率高达6.81%.以上调查结果表明,青海省受包虫病危害最重的民族是藏族和蒙古族同胞。对共和县调查表明,藏族感染患病水平显著高于居住同一地区的汉族[2],这些汉族并非世居民族,多属东部农区的移民或机关工作者。共和、称多和玛沁资料显示,女性患病率显著高于男性[2,3,5],主要是女性在从事牧业生产和家务劳动过程中,接触家犬的机会较男性为多。对不同年龄组人群患病率的分析认为,有随年龄增加感染与患病水平升高的趋势[3]。其因主要是包虫囊肿生长缓慢,早期常无自觉症状和体征,加之农村、牧区医疗设施简陋,早期发现困难。从职业分布来看,以牧民感染患病水平为最高[3],个别地区可达12.2%[3],值得关注的是我省少年儿童的包虫病感染率处较高水平。据查称多县学生患病率为2.25%(6/267)〔3〕,共和县学生为2.16%(6/278),学前儿童也高达1.46%(3/206)〔2〕。另据张源等在海南和黄南州对3203名6个月~15岁儿童的调查显示,Casoni皮试的阳性率为13.74%,经对皮试阳性者施以B超和X线检查确诊患病率为1.28%[8]。充分说明了包虫病在我省牧区疫情活跃流行严重。以上调查中除1997年在称多县和1998年在泽库县同时使用x线和B超外[4],其余仅用B超作腹部检查,无法了解其它组织器官的带囊患病状况,由于漏检,其患病率肯定低于实际患病水平。
青海省、包虫病、流行与防治、Qinghai province、患病率、调查防治、西宁市、畜牧业、面积、人口、流行状况、感染、防治工作、地区、病例、野生动物资源、人群、民族、蒙古族、海东
16
R51;R18
2004-01-08(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3页
10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