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流域生态协同治理网络结构特征与形成机制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指出了"共同抓好大保护,协同推进大治理"的重要方向.该研究利用文本分析方法厘清了2020-2022年黄河流域42个地级市/州间的生态协同治理关系,运用网络分析方法和指数随机图模型(ERGMs)识别了协同治理网络的结构特征及其形成机制.研究发现:①黄河流域生态协同治理网络呈现"少部分地级市独立治理、多数地级市/州域内紧密协同"的总体格局,并且上中下游协同结构差异明显;模块划分具有组织和地理邻近效应以及跨省溢出效应特征,同时各组团内部联系的紧密程度存在异质性.②黄河流域生态协同治理网络的形成显著受到传递效应、择优依附效应的影响;城市绿地面积更大的地级市/州对其他治理主体具有较强的协同吸引力;经济地理集中度和科技投入规模相似的地级市/州政府间也具有协同的倾向;地理邻近性、组织邻近性等属性特征是协同网络形成的重要外生驱动力.基于上述结论,该研究提出未来应细化治理政策来消除地级市/州跨省域协同障碍,增强协同治理网络传递性,发挥核心地级市/州的领导力;完善激励和补偿机制,缩小地级市/州发展差距;搭建跨省域地级市/州协同平台,减少行政分割对协同行为的约束,以促进黄河流域生态协同治理网络优化和改进.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协同治理、治理网络、指数随机图模型(ERGMs)
34
X22(环境与发展)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草地资源多主体协同治理网络的结构特征、作用机理与制度转型;陕西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
2024-09-02(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12页
161-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