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驱动、知识产权保护与空气质量提升
"十二五"以来,大范围长时间的雾霾污染问题已经成为制约中国高质量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瓶颈.面对经济发展和环境治理的压力,创新和技术进步是实现经济增长和空气质量提升的双赢选择.该研究基于2004-2019年282个地级以上城市的专利存量和PM2.5浓度数据,通过构建知识产权行政保护和公共创新环境两个工具变量,采用两阶段最小二乘法分析了创新对雾霾污染的影响效应和作用机制.研究表明:使用空气流动系数、逆温天数和降雨量等气候因素控制雾霾的空间扩散后,绿色创新和非绿色创新均能显著地减轻雾霾污染.纳入工具变量后发现,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的治霾效果更为明显,非绿色专利的治霾效应超过了绿色专利.异质性分析显示,东中部城市创新的雾霾治理效果相对较为强劲,2012年以后创新抑制雾霾的效应得以强化;人力资本丰富、市场化程度更高的城市,创新更有助于降低PM2.5.中介机制检验表明,绿色专利能够通过工业绿色转型和能源效率提升两种途径实现创新治霾的前端防治与末端治理,而非绿色专利借助配置效率改进发挥作用.上述结论在更换指标、考虑雾霾污染的空间溢出效应等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依旧成立.基于实证结果,提出以下政策建议:地方政府应强化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增加对绿色技术创新的投入力度和激励政策,鼓励生态层面的高质量创新产出,改善城市空气质量.
绿色专利、非绿色专利、PM2.5、中介效应
33
F062(经济学分支科学)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19ZDA049
2023-07-3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12页
133-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