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生态补偿均衡定价机制及其理论框架研究
首先从土地利用转移的视角,运用经济学效用理论构建生态用地-经济用地的权衡系统,并以此推演出区域生态补偿定价机制的理论模型与分析框架;然后,在保证生态系统平衡以及剥离自然因素对生态系统服务间接使用价值的影响之后对现有区域生态补偿的均衡定价方式进行修正.研究结果:①以间接使用价值为计算基础和剔除自然因素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可以有效防止区域生态补偿定价的高估,并且遵循生态补偿的基本原则.②从省级研究区域来看,坡度、坡向等地形因素对单位面积生态系统服务间接使用价值产生非常显著的正向影响,即坡度越高、越靠近阳坡的地方生态环境水平越高.整体来看,气温在5%的生态显著性上对单位面积生态系统服务间接使用价值产生正向影响,并且暖湿区域气温对单位面积生态系统服务间接使用价值的边际贡献大于干旱区域气温的边际贡献,而降水量对单位面积生态系统服务间接使用价值影响不显著.③人均生态足迹对单位面积生态系统服务间接使用价值的边际贡献为-6.989,即人均生态足迹增加1 hm2,单位面积上的生态系统服务间接使用价值减少6.989元.④2015年生态补偿的总金额达到813.496亿元,平均每年增加54.179亿元,并且支付重心沿着“东北-中部-西北”的V型路径进行转移.生态补偿区逐渐突破胡焕庸线,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处于严重失衡的状态,特别是西北地区由生态受偿区变为生态补偿区.表明在生态脆弱性和敏感性的作用下,西部地区生态系统的可持续能力与修复能力在不断恶化.
区域生态补偿、均衡定价、理论框架、土地利用转移分析框架、生态足迹
29
F062.1(经济学分支科学)
林业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经费资助“退耕还林工程效益监测、评估与优化技术”201504424;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基金资助“西部生态修复工程财政支出效率与提升路径”14JJD790031
2019-10-30(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10页
99-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