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专题

10.12062/cpre.20181119

城镇化与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提升:异质性与空间效应

引用
农业过剩劳动力的城镇化流动有助于改善农业资源配置效率,实现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进而推动农业发展质量,实现乡村振兴战略.本文基于SBM-DDF和Malmquist-Luenberger生产率指数,在测算农业过剩劳动力的基础上,从常住城镇化和就业城镇化视角分别考察了其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差异性影响.研究发现:①地区间的农业劳动力要素过剩表现出较大差异.具体,中部地区的农业过剩劳动力高于东部和西部,粮食生产区的过剩量高于主销区和平衡区.②整体上,常住城镇化和就业城镇化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均表现出促进作用.分地区显示,常住城镇化的促进作用对西部地区最为明显,其次为东部和西部;就不同粮食功能区而言,其对粮食平衡区的促进作用最大,然后是主销区和主产区.③区分不同产业就业城镇化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发现相比于第二产业就业城镇化,第三产业就业城镇化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正向影响更大;进一步地,第二、三产业就业城镇化对东部和主销区的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影响不显著,对其余区域均有着显著地正向影响.④空间分析表明,就业城镇化具有正向的空间溢出效应,但常住城镇化则不存在;实现“就业”和“身份”的双重改变,是实现农业过剩劳动力持久“转身”的决定因素.政策启示在于,本地城镇化是解决农业过剩劳动力的首选;关注包容性社会政策设计,积极引导农业过剩劳动力城镇服务业就业,不失为改善现阶段城乡社会鸿沟,强化非农“转身”稳定性,实现乡村振兴计划的可行方案.

城镇化、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劳动力转移、空间效应、异质性

29

F326(中国农业经济)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中国式分权、城乡要素错配与全要素生产率损失”71603204;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中国式分权下的城乡要素配置扭曲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研究”16YJC790101

2019-06-28(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8页

149-156

相关文献
评论
暂无封面信息
查看本期封面目录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1002-2104

37-1196/N

29

2019,29(5)

相关作者
相关机构

专业内容知识聚合服务平台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现代服务业共性关键技术研发及应用示范”重点专项“4.8专业内容知识聚合服务技术研发与创新服务示范”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资助 课题编号:2019YFB1406304
National Key R&D Program of China Grant No. 2019YFB1406304

©天津万方数据有限公司 津ICP备20003920号-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许可证号:0108284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总)网出证(京)字096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0115888    举报邮箱:problem@wanfangdata.com.cn

举报专区:https://www.12377.cn/

客服邮箱:op@wanfangdata.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