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重置成本的流域生态补偿标准研究——以小清河流域为例
流域生态补偿作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解决我国流域水污染、流域生态与经济发展矛盾问题的有效手段.流域生态补偿机制构建和运行的关键为补偿标准的确定.文章采用综合水质标识指数(WQI)对流域水质进行评价,通过与协议水质指标的比较判断各区域的补受偿方向.随后考虑污染物不同浓度处理时的难易程度,以全国76家典型污水处理厂的直接处理成本数据为样本,构建了基于重置成本的差异化生态补偿标准模型,并以小清河流域为例对各区域的补偿金额进行测算.结果表明:①污染物的去除难度随其浓度的降低而不断增加,在恢复至同一标准的前提下,单位COD和氨氮的处理成本分别与其进水浓度呈幂函数关系;②以COD和氨氮为评价指标,2016年小清河流域整体水生态环境质量较差,5个交界断面的水质均为V类水质标准,负外部性明显,都需要对各自的下游进行补偿.其中上游济南段综合水质标识指数为5.822,污染最为严重;③综合流域各区域的保护和污染贡献,将上游的补偿额与支付给下游补偿额相加抵消后,2016年小清河流域各区域的最终补受偿数额分别为:济南需支付1 128.22万元,滨州邹平需支付2 784.48万元,淄博需支付1 703.68万元,滨州博兴需支付1 744.05万元,东营需支付149.77万元.补偿结果反映了小清河流域水质的真实状况,体现了补偿标准的差异性,为流域生态补偿标准的计量提供了新的思路.基于重置成本的补偿金额可作为补偿标准的下限,实际应用时,可适当增加数额,进一步激发流域居民进行生态保护的积极性.
补偿标准、重置成本、水质综合评价、流域生态补偿
28
X37(自然资源合理开发与环境保护)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水源地保护区生态补偿制度建设与配套政策研究”14BJY027;“主体功能区视角下的流域生态补偿机制研究”16BJY03;山东农业大学社科研究发展基金“山东省农业资源与生态安全研究”201712-03
2018-04-28(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8页
140-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