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耕地休耕制度基本框架构建
休耕是发达国家普遍采取的保护耕地、修复生态、调整种植结构的有效措施.由于我国对耕地资源的长期过度利用,导致部分耕地地力严重下降、土壤污染加剧、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威胁着我国耕地的可持续利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利用国内外粮食市场供给宽裕的有利时机,在部分地区实行休耕,有利于耕地休养生息,增强农业发展后劲.本文通过文献分析法、逻辑推理法、访谈调研法等研究方法,探索我国耕地休耕制度的基本框架,为完善我国休耕制度提供思路,为保障休耕制度的顺利实施奠定基础.研究认为,休耕是对我国粗放的土地利用方式和传统的耕作制度的重大变革,将促进我国耕地从掠夺型利用向保护型利用转变,具有很强的必要性和重要的现实意义,应成为我国土地保护政策和农业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当前我国探索实行的组织化、制度化、规范化的休耕制度既没有成熟的历史经验可循,也不能简单复制发达国家的做法,需要进行多方面的创新.本文首先科学认识我国实行休耕制度的外部环境:一是特定的背景条件,二是适应农地基本制度、农地利用基本特征的要求.进而构建我国休耕制度基本框架的主要内容:①区域差异化的休耕模式设计;②休耕地的诊断与识别;③休耕规模的确定;④休耕地的时空优化配置;⑤休耕补助标准及补助方式;⑥休耕行为主体的响应及协调;⑦休耕地的管理和保护;⑧休耕的监测评估.体耕制度在我国是一项完全新型的制度安排,涉及到农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调整,须立足国情,加强顶层设计,审慎推进.
休耕制度、区域模式、时空配置、休耕地管护、监测评估
27
F301.2;S344(农业经济理论)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15ZDC032
2018-04-28(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11页
126-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