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3604/j.cnki.46-1064/r.2022.05.19
1例蠊缨滴虫感染报告
蠊缨滴虫感染在门诊感染中少见,易被忽略.本文通过对1例感染者的就诊过程作一详细描述,供临床医师借鉴.患者,男,62岁.长住连云港赣榆区打工.患者于2020年9月15日淋雨劳累后出现发热,咳痰,自行服药,热退.3 d后再次发热,并伴右侧胁肋部疼痛,遂至赣榆区人民医院就诊.该院检查WBC 19.74×109/L,N 83.7%,超敏C反应蛋白33.19mg/L;CT示右肺中叶及两下肺叶炎症,右侧胸腔积液.该院给予抗感染及化痰治疗共3 d,效果欠佳.22日转至江苏省中医院,血液示超敏C反应蛋白65.8mg/L,WBC 11.66×109/L,E6.9%.CT示两肺多发结节及片状影.肺功能示肺通气功能减退.纤支镜洗液检查示存在感染.同时将纤支镜洗液送南京市疾控中心作寄生虫学相关检查.该院考虑患者肺炎,给予抗真菌及化痰治疗3 d,效果不明显.此时南京市疾控中心反馈寄生虫检测结果示蠊缨滴虫阳性.该院遂加用奥硝唑治疗,一周后患者发热、咳嗽、胸痛等症状消失,相关感染指标均恢复正常,痊愈出院.患者在两家医院以临床医生的经验先后使用抗生素治疗,效果不明显.在确定是蠊缨滴虫(同时还应注意与支气管纤毛柱状上皮细胞相鉴别)后,及时采用奥硝唑治疗,效果显著,症状很快消失.提示临床医生找对病原采用针对性治疗非常重要,蠊缨滴虫在临床感染的患者中少见,又缺乏检测手段,更易漏诊,须警惕.
蠊缨滴虫、寄生虫、鉴别
22
R531.7(寄生虫病)
2022-06-29(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4页
489-4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