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3604/j.cnki.46-1064/r.2018.12.01
剑川野鼠鼠疫疫源地鼠疫噬菌体的分离及其流行病学意义
目的 调查剑川野鼠鼠疫疫源地宿主动物中是否携带鼠疫噬菌体,并探讨其流行病学意义.方法 2017年1-6月采集剑川野鼠鼠疫疫源地4个曾流行过鼠疫乡镇6个自然村的鼠类标本,以鼠疫疫苗株EV76为饲养菌,采用双层平板法分离鼠疫噬菌体,并对分离结果进行流行病学分析,同时挑取部分噬菌体进行电镜扫描.结果 共获得641份标本(齐氏姬鼠334只,大绒鼠236只,其余71只),分离到9株鼠疫噬菌体,总分离率1.40%;有4个疫点(白山母村、石龙村、新松村、大庆村)分离到了鼠疫噬菌体,另外2个点(长乐村、西门社区)未分到鼠疫噬菌体;9株鼠疫噬菌体中,8株分离自齐氏姬鼠,1株自大绒鼠;初次分离这些鼠疫噬菌体时,其噬斑在双层平板上表现为大(直径~2.0 mm)、中(~1.0 mm)及小<0.5 mm)3种噬斑;4株有代表性噬菌体皆为肌尾病毒科噬菌体.结论 剑川野鼠鼠疫疫源地中普遍存在鼠疫噬菌体,齐氏姬鼠是主要的携带宿主,所分鼠疫噬菌体为肌尾病毒科噬菌体且具有多态性,值得进一步研究.
鼠疫疫源地、鼠疫噬菌体、剑川县
18
R516.8(传染病)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1660043;云南省中青年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才培养项目2014HB037;云南省医学学科带头人培养对象D-201652;云南省医疗卫生单位内设研究机构科研项目2017NS089
2019-01-12(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4页
1177-11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