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太平洋南段新生代构造单元划分、地层特征及其对喜马拉雅造山运动的指示
系统梳理西太平洋南段(包括华南、日本、菲律宾及东印度尼西亚)部分地区的新生代构造-地层特征,并以区域性角度不整合为主要依据,对喜马拉雅运动期次、时代及其构造背景进行探讨.研究区受白垩纪末期晚燕山运动的影响,古新统乃至下始新统大都缺失,新生界高角度不整合于前新生界之上.根据不同构造单元内地层沉积-火山类型及接触关系对比,研究区新生界可分为3个构造层,即始新统—渐新统、中新统或上渐新统—中新统及上新统以上.上述3个构造层之间为2个穿时的区域性角度不整合分隔,分别对应早喜马拉雅造山运动(33~20 Ma)及晚喜马拉雅造山运动(5.3~2.6 Ma)界面,并以前者最强烈.区域2次构造运动均与岛弧或裂离微地块向欧亚板块边缘的碰撞拼贴有关,指示西太平洋南段喜马拉雅运动是发生于大陆边缘的增生造山过程,受控于太平洋板块和印度洋-澳大利亚板块运动方向与速率变化.在2次构造事件期间,始新世和中新世弧后的强烈伸展,导致华南大陆边缘古老山系的夷平及边缘海的产生,并最终形成现今的地质及地理格局.
新生代、喜马拉雅运动、东南亚、日本、西太平洋
39
P534.6;P542(历史地质学、地层学)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磷灰石地球化学特征对酸性火山喷发及浅部岩浆房过程的指示:以福建永泰云山破火山为例》;中国地质调查局项目《中国大地构造演化和国际亚洲大地构造图编制》;《全国陆域及海区地质图件更新与共享》;《地质调查综合智能编图系统与应用》;国家地质数据库建设与整合》
2020-08-06(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22页
839-8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