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色地带"校园欺凌:青少年主体视角下的新解读
学术界常用故意伤害性、权力不对等和重复发生性这三个基本特征来界定欺凌.不完全符合上述三大特征的"灰色地带"是欺凌界定的难点.本研究基于青少年主体视角,运用地位关系理论,深度剖析最具争议的"灰色地带"校园欺凌.研究发现,从欺凌角色来看,"灰色地带"校园欺凌具有不同的意涵:欺凌者为彰显地位而发起"炫酷"的欺凌,受害者受制于弱势地位和朋友关系而容忍甚至否认欺凌,旁观者达成受害者"有错"共识而参与群体欺凌,进而造成欺凌的升级."灰色地带"校园欺凌是优势一方为了彰显地位或融入群体等自利目的,采取了一系列行为,最终对弱势一方造成伤害的事件.它得以持续和发酵的关键因素在于,卷入其中的青少年受到地位分化、朋友关系等同伴群体环境和不平等的社会性别规范、忽视微小暴力和追求支配地位等宏观社会情境的影响,并未意识到相关事件属于欺凌,且不能运用欺凌话语来定义并应对相关经验.
校园欺凌、灰色地带、青少年、地位关系
40
本文系重庆市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预防小学生欺凌的社会工作服务对策研究";中国青少年研究会研究课题"困境家庭子女教育支持的干预路径研究";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惠妍国际学院国际联合研究项目;重庆市教委人文社科研究项目"突发公共事件中大学生个体与群体行为决策研究";重庆市教委人文社科研究项目"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的重要论述研究"
2021-08-18(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11页
105-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