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3969/j.issn.1002-9931.2024.01.009
逆社会时钟:空巢青年"生活垃圾分类"的实践与"自主性"形塑
引导民众的生活方式向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的亲环境方向转变是践行可持续发展理念的一项重大课题实践.青年作为消费主力,无论是低碳消费"买"的前半程做法,或是"弃"的后半程实践,共同构成了对青年低碳生活方式的完整理解.相较于可见、充满快感的物品消费与服务,"生活垃圾分类"常常因为欠佳的身体体验而被有意无意地遮蔽与忽略.文章基于社会时间视角,通过深度访谈与参与式观察,对空巢青年"生活垃圾分类"的实践及其蕴含的社会文化意义展开研究,发现情景结构中的正式制度和时间结构虽然对青年的"生活垃圾分类"决策具有重要影响,但是时间因素最为关键.空巢青年"生活垃圾分类"的动力不仅在于为个体存在赋予满足感和成就感,实现其作为个体精神在物质边界的延伸,更在于用行动建构个体的时间自主性,形成有效的身份区隔.空巢青年的"生活垃圾分类"实践既是对"有闲"的注解与自我呈现,更是通过社会时间形塑了 一种对他群体的文化优势.
低碳消费、空巢青年、社会时间、时间自主性、文化区隔
F205;C93-03;F014.5
安徽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项目2022AH051931
2024-02-0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7页
62-67,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