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3969/j.issn.1002-9931.2016.02.002
“他者即恶”——香港青年社会运动与国家认同的流变
在近代中国社会“救亡”思潮的大背景下,香港的青年社会运动一开始以爱国主义为主题,在与殖民主义的抗争中,香港青年的中国人身份不断得到强化.在这种情况下,社会运动是香港青年建构民族和国家认同的重要路径.但随着国际和国内形势的演变,香港知识阶层所面临的环境发生了变革,在港英政府的主导下,内地被描述为“恶之他者”,与香港的本土意识和本土认同对立起来,造成了香港青年身份认知的“倒错”.在此情况下,社会运动开始用抽象的西方民主意识形态取代了爱国主题.其恶劣后果为,“他者即恶”成为香港青年社会运动的集体意识形态和思维方式,国家认同作为旧式信仰被解构和弱化,抗争行为演变为集体身份认知的精神分裂,以及被民粹主义和犬儒文化支配的政治无意识.
香港青年、社会运动、国家认同
I2 ;I10
2014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香港社会思潮分析与有效引导的对策研究》14ZDA058;2014年度深圳市哲学社会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当代深圳与香港两地城市青年流行文化比较研究》125C090;2015年深圳大学青年教师扶持项目《构建香港人对内地“政治认同”》15QNFC10;2014年深圳大学港澳基本法研究中心项目《“文化的政治与政治的文化”视域中的国家意识形态;香港群体意识形态地区关系研究》SZUJBF2014第9号
2016-05-25(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5页
1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