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会昌时期铸币及钱坊研究
学界对会昌时期背字钱已有了一些研究,主要有周昆宁的《会昌开元钱研究》[1]与周定国的《会昌开元钱背字代表地点考辨》[2]二文,两篇文章对会昌时期开元通宝背字的涵义提出了自己的观点,认为诸字为当时的州府之名,但其选用的文献、史料不够严谨,尤其在“丹”、“兴”、“蓝”等背字钱的考证上错误较多,没有在会昌年间的政区上进行复原工作,同时两文在钱坊与钱监概念上也有所混淆.关于唐代钱坊的研究主要有刘森和杨心珉的两篇文章.刘森在《唐代的钱监》[3]一文中认为“钱坊或为钱炉的另一种形式或名称”;杨心珉在其博士论文《唐代货币史若干问题研究》[4]中认为“钱坊是直接参与货币铸造事务的,但其规模又大于钱炉,应该是集原料加工、运输、仓储及铸务一体的设施群,在行政上则统一受钱监管理,是规模间于钱炉与钱监之间的铸币单位.”二文并没有对会昌时期的钱坊与钱监进行具体探讨.本文将以会昌时期藩镇、州府的行政区划为基础,复原开元通宝背字钱的铸造地点(由于永、晋、扬等品种稀少,背文模糊不清,学界争议较大,所以仅选用学界认可的22种开元通宝背字钱进行研究),确定会昌时期诸藩镇钱坊的设置地点.同时将此时期的钱坊与钱监铸钱体系进行对比,考察这一时期钱坊、钱监铸钱的相关问题.
2019-03-19(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8页
35-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