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7621/cjarrp.1005-9121.20171125
农村减贫效率及其空间差异研究——基于DEA-ESDA模型的分析
[目的]通过对2011~2015年间全国以及各区域层面的农村减贫效率进行测度,探讨其空间差异及变化特征.[方法]文章采用投入导向的DEA-BCC模型测算农村减贫效率值,并借助探索性数据分析法(ESDA)对农村减贫效率的空间差异和变化展开分析.[结果](1)我国农村减贫综合技术效率相对较低,未能充分挖掘现有资源投入的潜力,纯技术效率整体偏小是造成综合技术效率较低的重要原因;(2)省际农村减贫效率在2011~2015年整体呈现出先减后增的趋势,并表现出西高东低的阶梯形空间布局;(3)农村减贫的综合技术效率存在正自相关性,高高聚集的区域主要集中在西部地区,低低聚集区域呈现由东北向京津都市区移转的趋势;(4)减贫综合技术效率的热点区域主要集中在西北与西南两大区域,且具有较强的稳定性;冷点区域主要分布在江西、安徽及东部沿海地区,较为稳定的冷点区域主要集中在东北及环渤海地区.[结论]我国农村减贫效率存在显著的空间异质性的特征,需要精准地识别出局部性致贫因素,因地制宜地制定出具有区域联动特点的空间扶贫开发策略.
减贫效率、数据包络分析(DEA)、探索性数据分析(ESDA)、农村、空间差异
38
F224;F124.5(经济计算、经济数学方法)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应急管理项目"中国扶贫开发的战略与政策研究"71541040;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中国西部地区农村贫困与反贫困问题研究"13JJD790022;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基于农户心理的贫困形成机制及反贫困新路径研究"17BJL100
2018-02-07(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7页
179-184,1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