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专题

10.3864/j.issn.0578-1752.2020.20.012

秸秆还田后效对玉米氮肥利用率的影响

引用
[目的]玉米秸秆还田已经成为培肥土壤的重要农艺措施之一,研究玉米秸秆还田后效对氮肥利用率的影响,旨在为提出提高氮肥利用率的秸秆还田方式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中国科学院海伦农业生态实验站为研究平台,以质地黏重的黑土为研究对象,运用15N同位素示踪技术,以2011年进行秸秆还田的田间试验为基础,于201 6年开展不同秸秆还田方式后效对化肥氮利用率影响的研究.以未进行秸秆还田的处理为对照(CK),在同等秸秆还田量下(10 000 kg·hm-2)设置免耕秸秆覆盖(D0),粉碎后的秸秆均匀混于0-20 cm土层(D0-20)、0-35cm土层(D0-35)和20-35 cm土层(D20-35),秸秆平铺于35 cm深度(D35)和50 cm深度(D50)7个处理.[结果]不同秸秆还田方式后效通过促进玉米干物质积累,提高玉米对氮素的吸收,增加玉米的氮素积累进而提高氮素利用率.不同处理对玉米各器官干物质积累的影响表现为D0-35>D20-35>D0-20>CK≥D0>D35>D50,其中D0-35和D20-35(秸秆深混还田后效)处理比其他处理分别显著提高了7.1%-47.7%和2.0%-39.1%(P<0.05)(叶子除外).不同秸秆还田方式后效对玉米各器官氮含量没有显著影响(P> 0.05),但是D0-35、D20-35和D0-20处理显著增加了玉米各器官氮素积累量(P<0.05),与CK、D0、D35、D50处理相比分别提高了15.8%-20.2%、8.5%-18.2%和27.9%-39.5%(P<0.05).与其他处理相比,D0-35和D20-35处理玉米各器官15N累积量分别显著提高了5.1%-38.4%和9.3%-31.8%.74.1%以上的15N累积在玉米的籽粒中,不同秸秆还田方式后效没有显著影响15N在玉米各器官的分配比例,说明玉米秸秆还田后效通过促进玉米植株整体对肥料氮的吸收来提高氮肥的利用率.D0-35处理氮肥利用率和15N肥料氮的残留率与其他处理相比分别提高了1.9-12.7个百分点和6.9-21.2个百分点,而氮肥损失率则降低了8.8-31.3个百分点;但是与CK处理相比,D0、D35和D50(秸秆层铺后效)处理没有显著增加氮肥利用率,同时D0和D50处理氮素损失率提高了3.6和4.4个百分点;说明秸秆层铺后效有增加氮素损失的风险,而通过秸秆深混还田后效构建肥沃耕层是一种提高氮肥利用率的有效地途径.与CK处理相比,D20-35、D35和D50处理的氮肥贡献率分别显著提高了3.74、4.26、3.79和4.51个百分点(P<0.05),但是不同秸秆还田方式后效之间没有显著查差异(P>0.05).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表明秸秆还田后效通过促进玉米根系生长、增加土壤中轻组有机碳含量及改善土壤物理性质来提高氮肥利用率.[结论]对于质地黏重的黑土,可以通过增加秸秆还田混合深度,构建肥沃耕层提升土壤肥力和改善土壤结构,能够有效提高氮肥的利用率.

玉米、秸秆还田后效、氮肥利用率、干物质积累、氮素积累

53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黑龙江省应用技术研究、开发计划;中国科学院野外台站联盟项目

2020-11-30(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11页

4237-4247

暂无封面信息
查看本期封面目录

中国农业科学

0578-1752

11-1328/S

53

2020,53(20)

专业内容知识聚合服务平台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现代服务业共性关键技术研发及应用示范”重点专项“4.8专业内容知识聚合服务技术研发与创新服务示范”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资助 课题编号:2019YFB1406304
National Key R&D Program of China Grant No. 2019YFB1406304

©天津万方数据有限公司 津ICP备20003920号-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许可证号:0108284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总)网出证(京)字096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0115888    举报邮箱:problem@wanfangdata.com.cn

举报专区:https://www.12377.cn/

客服邮箱:op@wanfangdata.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