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3864/j.issn.0578-1752.2019.02.001
脂肪酸环氧化酶SlEPX转基因大豆的表型分析
[目的]植物源环氧化脂肪酸(epoxy fatty acids,EFAs)是生产高值化工产品的优异可再生原材料.EFAs仅在一些野生植物种子中高水平合成和积累,难以规模化利用.通过在普通油料作物大豆(Glycine max (L.)Merr.)发育种子中组装环氧化脂肪酸合成途径,以期实现这类珍稀脂肪酸(unusual fatty acids,UFAs)的商业化绿色生产.[方法]通过构建琉璃菊(Stokesia laevis)脂肪酸环氧化酶(epoxygenase,SlEPX)基因种子特异表达载体,基于体细胞胚发生的粒子轰击法对大豆(cv.Jack)进行遗传转化,经连续选择和鉴定,获得表型稳定的高代转基因大豆株系.分别运用PCR和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外源基因SlEPX的整合及在大豆发育种子中的表达谱.统计分析SlEPX转基因大豆籽粒形态和大小、百粒重以及种子萌发率等表型,应用气相色谱和凯氏定氮法测试种子油脂和蛋白等相关生理生化特性.[结果]外源基因SlEPX稳定整合于大豆基因组,且能在高代转基因大豆发育种子中正确有效表达.SlEPX转基因大豆种子新合成积累了2.9%的EFAs,相应的亚油酸(18∶2△9,12)含量减低8%.与对照相比,SlEPX转基因大豆种子变长,表皮多皱褶.种子大小测量显示,转基因大豆小粒种子(粒径<4mm)占比明显增加.转基因与对照大豆的种子发芽率无明显差异,然而转基因植株生长缓慢.转基因大豆种子油脂含量、蛋白质含量和百粒重分别减少5%、6%和8.28%.进一步生化分析发现,转基因大豆新合成的EFAs,绝大部分结合于卵磷脂(phosphatidylcholine,PC,占12.6%)分子,仅少量结合于甘油三酯(triacylglycerol,TAG,占2.3%).这些数据表明在转基因大豆种子中,外源S1EPX酶能正确催化亚油酸(18∶2△9,12)生成环氧化脂肪酸即斑鸠菊酸(vernolic acid,Va)(12-epoxy-18∶1Δ9).但是,绝大多数斑鸠菊酸积累于构成细胞膜的主要成分PC分子中,而没有转移整合进入贮藏的TAG分子.大量新合成的斑鸠菊酸结合于PC分子可能损伤宿主细胞膜稳态和生理反应,导致转基因大豆产生不利表型.[结论]在大豆发育种子中单独表达外源脂肪酸环氧化酶,能催化合成少量EFAs,但同时产生一些不利表型.在SlEPX转基因大豆种子中共表达DGAT或PDAT,既可实现环氧化脂肪酸在TAG中富集,同时还能消除环氧化脂肪酸在细胞膜中的积累及其所导致的负效应.
大豆、环氧化脂肪酸、环氧化酶、转基因大豆、表型分析
52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1401430;国家“948”计划2014-Z39;山西省煤炭重点科技攻关项目FT-2014-01;山西省重点研究发展计划重点项目201603D312005;山西省留学基金委研究项目2015-064
2019-03-25(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10页
191-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