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3864/j.issn.0578-1752.2017.23.015
不同基质培养料理化性状及其对双孢蘑菇农艺性状与产量的影响
[目的]为双孢蘑菇培养料配方的优化、利用与创新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方法]本研究以4组不同配方(全麦草、麦草混合稻草、麦草混合玉米秸秆和麦草混合菇渣)培养料为试材,采用二次发酵技术进行隧道式发酵,在温度、湿度、通风等可控的菇房进行双孢蘑菇栽培,并按照工厂化栽培工艺进行菇房管理,栽培菌种为Sylven A15.在堆肥和蘑菇栽培的不同时期对培养料进行取样,测定其含水量、pH、电导率、含碳量、灰分含量、含氮量、C/N比等7项理化指标并利用多元回归分析探索各指标与产量间的相关性,同时参照UPOV测定并分析各潮双孢蘑菇子实体的菌盖直径、菌盖厚度、单菇重量、硬度等农艺性状.[结果]从发酵期至出菇期,4个配方培养料的含水量、pH均呈下降趋势,二次发酵结束时4个配方的培养料含水量都达到70%,全麦草配方培养料在二次发酵结束时pH为9.02,显著高于其他配方.在二次发酵结束后电导率均为上升趋势,麦草混合菇渣配方培养料的电导率值在建堆期显著高于其他配方,而一次发酵结束时其电导率显著低于其他配方.灰分含量呈现上升趋势,在二次发酵结束时,全麦草配方的灰分含量显著低于其他3个配方.含碳量的变化呈下降趋势,二次发酵结束时,全麦草配方的含碳量明显高于其他3个配方,而且出菇期下降趋势最为明显.二次发酵结束后,培养料的含氮量是提高一潮菇产量的重要指标,达到1.97%—2.25%.进入出菇期后,随着菌丝体对培养料营养的消耗与利用,各配方的含氮量逐渐降低,麦草混合菇渣配方的含氮量显著高于其他配方.出菇期全麦草配方培养料的含水量最高,双孢蘑菇的农艺性状最为稳定,总产量也最高.全麦草配方、麦草混合稻草配方、麦草混合玉米秸配方二潮菇的产量最高,分别为3061.41、2534.47和2534.47 kg,分别占其总产量的43.81%、39.89%、49.71%;麦草混合菇渣配方一潮菇的产量最高,达到3064.19 kg,占其总产量的47.39%.多元回归分析得到3个回归模型,分别为Y1=-5926.766+3770.091X6,Y2=6285.502+4920.672X1-1061.418X2-245.782X3+949.998X5+26081.326X6,Y3=3073.013+7030.476X1-114.728X5-910.576X6.结果表明,培养料的含水量与一、二、三潮菇的产量形成呈正相关,含氮量与一潮菇和二潮菇的产量形成呈正相关,含碳量与二潮菇的产量形成呈正相关,但含碳量和含氮量与三潮菇的产量形成呈负相关.[结论]出菇期培养料的含水量是提高蘑菇产量及改善农艺性状的重要指标,提高含碳量和含氮量有利于一、二潮菇产量的形成.
双孢蘑菇、培养料、理化性状、农艺性状、产量
50
S64;S72
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PXM2017_014207_000058;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园艺学重点学科基金2016-10758-3;北京市科技新星项目xx2015B025
2018-02-05(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10页
4622-46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