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3864/j.issn.0578-1752.2017.15.007
STK1对玉米大斑病菌附着胞发育过程中糖原和脂肪积累的影响
[目的]通过研究STK1与附着胞发育的关系,明确附着胞发育过程中STK1对糖原和脂肪合成的调控作用,为阐明玉米大斑病菌(Setosphaeria turcica)附着胞发育的分子机制打下基础.[方法]以玻璃平板为疏水基质表面,通过“插片分离菌丝”法使菌丝附着于载玻平板表面,然后将附着有菌丝的玻璃平板置于保湿培养皿中22℃、14h光照和10h黑暗交替培养,诱导野生型菌株(WT)和STK1基因敲除突变体(△STK1)的菌丝形成附着胞,每隔12 h显微观测附着胞的形态和发育过程;分别将附着有未经诱导的WT和△STK1菌丝的玻璃平板和经过48 h附着胞诱导的玻璃平板浸没在I2/KI染色液中静置染色48 h,显微观察附着胞发育过程中糖原的变化;分别将附着有未经诱导的WT和△STK1菌丝的玻璃平板和经过48 h附着胞诱导的玻璃平板置于-70℃的超低温冰箱中冷冻处理30 min,然后将玻璃平板置于0i 1-red 0染色液中静置染色24 h,显微观察附着胞发育过程中脂肪的代谢变化;利用real-time PCR技术检测附着胞发育过程中糖原和脂肪合成关键酶基因的表达情况.[结果]玉米大斑病菌WT菌株和△ STK1菌株利用菌丝尖端在玻璃平板的疏水表面均能够产生附着胞,但△ STK1菌株的附着胞发育与WT菌株显著不同,WT菌株48 h内为单胞附着胞,诱导48 h后少数附着胞形成了多细胞附着胞,而△ STK1菌株在诱导24 h后即出现了扭曲附着胞的异形附着胞形态,48 h后还出现了双权、多杈和0型等多种异常的附着胞类型;WT菌株和△STK1菌株的菌丝和附着胞进行糖原和脂肪的染色后,发现WT菌株的菌丝和附着胞都有均匀分布的糖原和脂肪,而△ STK1菌株的附着胞内几乎没有糖原和脂肪的积累,与WT菌丝的结果不同,在△ STK1菌株的菌丝内糖原沉积减少,脂肪主要分布于菌隔部位;附着胞诱导48h后,WY菌株糖原合酶(glycogen synthase,GS)和二酰甘油酰基转移酶(diacylglycerol 0-acyltransferase,DGAT)基因的表达量比诱导前分别增加了6.6%和40.3%,而△STK1菌株GS基因的表达量则下降了9.0%,DGAT基因的表达量仅上升了24.5%.[结论]STK1的功能缺失使玉米大斑病菌的附着胞发育形态异常,糖原积累下降,脂肪分布不均,糖原和脂肪合成的关键酶基因表达量均显著下降,表明糖原和脂肪代谢与玉米大斑病菌的附着胞发育密切相关.
玉米大斑病菌、STK1、附着胞发育、糖原、脂肪
50
S43;S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1271997;河北省自然科学基金C2014105067;河北省高等学校科学技术研究计划QN2017415;河北省归国留学人才计划启动项目C2015005009;唐山师范学院科学研究基金2014E04、2013A03、2016C05
2017-11-13(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8页
2928-29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