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3864/j.issn.0578-1752.2013.23.004
不同类型钵苗及摆栽密度对粳型超级稻氮素吸收利用与转运特征的影响
[目的]比较研究3种类型钵苗不同摆栽密度下的水稻氮素吸收利用与转运特征。[方法]以超级稻品种武运粳24和南粳44为供试材料,采用新型3连孔、2连孔塑盘育秧,以常规单孔塑盘育秧为对照,并分别设置5种不同栽插密度,研究各处理氮素吸收利用与转运特征的差异及其与产量的关系。[结果]3种类型钵苗摆栽不同基本苗之间,抽穗期和成熟期氮素吸收量、氮素农学利用率、氮素吸收利用率以及偏生产力随移栽基本苗增加均表现为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不同类型钵苗之间,抽穗期和成熟期氮素吸收量、氮素农学利用率、氮素吸收利用率和偏生产力均表现为:在较低基本苗条件下(36×104-54×104·hm-2),单孔>2连孔>3连孔;在中等基本苗条件下(72×104·hm-2),2连孔>单孔>3连孔;在较高基本苗条件下(90×104-108×104·hm-2),2连孔、3连孔>单孔。3种类型钵苗摆栽最高产量条件下,抽穗期和成熟期氮素吸收量、氮素农学利用率、氮素吸收利用率以及偏生产力均表现为2连孔>3连孔>单孔。3个最高产量处理的相关分析表明:水稻产量与成熟期叶片、地上部分吸氮量,拔节至抽穗期、抽穗至成熟期地上部分阶段吸氮量呈显著或极显著的正相关。[结论]在适宜或较高移栽密度条件下,与单孔相比,2、3连孔稀植摆栽尤其是2连孔摆栽水稻在生育中、后期氮素积累量较多,氮素利用效率较高,是氮高效的省工高产栽培新途径。
超级稻、钵苗摆栽、密度、氮素吸收利用
S511;S143.1;S662.1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江苏省农业科技自主创新项目
2013-12-25(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17页
4876-48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