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3864/j.issn.0578-1752.2013.12.010
不同耕作方式对紫色土侵蚀及磷素流失的影响
[目的]研究川中丘陵区紫色土零散坡耕地在玉米成熟期由降雨引发的水土流失及磷素流失特征,为该区坡耕地养分流失预测评价、防治以及协调区域土地管理,改善生态环境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人工模拟降雨和微小区试验相结合的方法,在玉米成熟期,对平作、顺坡垄作及横坡垄作3种耕作方式的地块进行人工降雨,降雨强度为1.7 mm·min-1,历时40 min.研究人工降雨对地表侵蚀、壤中流量及其磷素流失的影响.[结果]顺坡垄作地表侵蚀量及磷素流失量均最大,其壤中流及磷素流失最小;横坡垄作地表侵蚀量及磷素流失量最小,而壤中流损失较大.不同耕作方式下壤中流总量虽然较地表径流少,但是其磷素含量却很高,总磷浓度均达到了0.2 mg·L-1,约为地表径流的1.3倍.[结论]紫色土零散坡耕地不易采用顺坡垄作,横坡垄作能很好的控制土壤侵蚀,但在日常耕作管理中需注意对垄的修复保护.在整个侵蚀过程中3种耕作方式的径流损失及磷素流失均以地表损失为主,径流中磷素以可溶性磷流失为主.
玉米、耕作方式、紫色土、土壤侵蚀、磷素流失
46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40901138,41271307;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培养资金资助项目2012;四川省科技厅应用基础项目2010JY0083;黄土高原土壤侵蚀与旱地农业国家重点实验室10501-283
2013-10-17(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9页
2492-2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