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专题

10.3864/j.issn.0578-1752.2013.10.019

不同栽培方式对双季晚粳稻产量及温光利用的影响

引用
[目的]研究南方双季稻区晚稻季条件下,不同栽培方式对不同类型晚粳稻产量、生育期及温光利用的影响,为适宜栽培方式及相匹配粳稻品种类型规划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迟熟中粳、早熟晚粳、中熟晚粳和迟熟晚粳4种不同生育类型品种为试验材料,采用手栽、抛秧、机插3种栽培方式,系统比较不同栽培方式对不同品种类型晚粳稻产量、生育期及温光利用的影响.[结果]不同类型品种晚粳稻产量均表现手栽>抛秧>机插的趋势,不同栽培方式间产量差异达到显著或极显著水平.与手栽比较,两年抛秧方式减产率为6.05%-25.70%,机插方式减产率为9.94%-39.04%;手栽方式产量最高的原因是其总颖花量、结实率和千粒重均较高.抛秧和机插的各生育期均相应推迟,且两者全生育期亦缩短,其中抛秧方式全生育期平均缩短4.9d,机插平均缩短10.3d;不同类型品种间,晚粳稻全生育期缩短幅度较中粳稻大;同一熟期类型品种,杂交稻全生育期较常规稻缩短天数多.各类型品种全生育期及其不同生育阶段积温和光照时数及其利用率均表现出手栽>抛秧>机插的趋势,其中机插方式全生育期温光利用率较少,分别为85.66%和80.75%,[结论]根据上述研究结果,对不同栽培方式适宜性及配套适宜品种类型进行了初步归划,认为手栽、抛秧、机插均适宜在该区采用,不同栽培方式应配套适宜粳稻品种类型.

双季稻区、晚粳稻、栽培方式、产量、生育期、温光利用

46

国家"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重大项目2011BAD16B03;超级稻配套栽培技术开发与集成;江苏省农业科技自主创新基金项目CX[10]129;江苏省研究生科研创新计划项目CXLX12_0920

2013-10-17(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12页

2130-2141

暂无封面信息
查看本期封面目录

中国农业科学

0578-1752

11-1328/S

46

2013,46(10)

专业内容知识聚合服务平台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现代服务业共性关键技术研发及应用示范”重点专项“4.8专业内容知识聚合服务技术研发与创新服务示范”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资助 课题编号:2019YFB1406304
National Key R&D Program of China Grant No. 2019YFB1406304

©天津万方数据有限公司 津ICP备20003920号-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许可证号:0108284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总)网出证(京)字096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0115888    举报邮箱:problem@wanfangdata.com.cn

举报专区:https://www.12377.cn/

客服邮箱:op@wanfangdata.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