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专题

10.3864/j.issn.0578-1752.2013.03.011

不同降雨和灌溉模式对作物产量及农田氮素淋失的影响

引用
[目的]定量化不同降雨和灌溉条件下农田氮素的淋失和作物产量,为不同降雨量年份的灌溉决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在中国农业大学河北曲周实验站,依据该地40年(1966-2005)的气象资料,结合当地农民的习惯,设定了5种灌溉方式,即冬小麦季灌水3次,分别在越冬期、起身到拔节期和灌浆期,灌水量分别为:(A)无灌溉,(B) 50mm+50 mm +50 mm,(C) 70 mm +70 mm +70mm,(D) 90 mm +90 mm +90 mm,(E) 120 mm+120 mm+90 mm;夏玉米季灌水2次,分别在苗期和乳熟期,灌水量分别为:(A′)无灌溉,(B′)80mm+0 mm,(C′)80 mm +70 mm,(D′)90 mm +80 mm,(E′)100 mm +100 mm.利用校验后的水氮管理模型,分析了不同降雨量和灌溉对氮素淋失和作物产量的影响.[结果]冬小麦产量随降雨和灌溉量的增加而增加.在综合考虑氮素淋失风险和作物产量的条件下,当降雨量<200mm(发生概率87.2%)时,可采用D灌溉方式,相应氮淋失量为0-30.9 kg N·hm-2;当降雨量> 200 mm(发生概率12.8%),可采用C灌溉方式,相应氮素淋失量为0.06-41.2 kg N·hm-2.夏玉米产量也随灌水量的增加而增加,但降雨和灌溉总量超过600 mm时,产量下降;按降雨量可分为<250mm(发生概率17.9%)、250-450 mm(发生概率64.2%)、>450 mm(发生概率17.9%),分别采用D′、C′和B′的灌溉模式,相应的氮素淋失为0-7.3 kg N·hm-2,0-82.2 kg N·hm-2(其中84.2%的淋失水平为Ⅰ级,淋失水平Ⅲ级只有5.3%)和0-61.6 kg N·hm-2(其中Ⅰ级概率为86.8%,Ⅲ级只有2.6%).[结论]不同降雨量采用不同的灌溉模式,既可以保证产量,又可以减少氮淋失.普通年份冬小麦季建议采用越冬期、起身到拔节期和灌浆期3次灌溉,每次灌水90 mm的模式.夏玉米季采用苗期和乳熟期灌溉,分别灌水80mm和70 mm的模式.

降雨、灌溉、作物产量、氮素淋失、水氮管理模型(WNMM模型)

46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2012BAD05B05;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1171184

2013-08-20(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10页

545-554

相关文献
评论
暂无封面信息
查看本期封面目录

中国农业科学

0578-1752

11-1328/S

46

2013,46(3)

相关作者
相关机构

专业内容知识聚合服务平台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现代服务业共性关键技术研发及应用示范”重点专项“4.8专业内容知识聚合服务技术研发与创新服务示范”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资助 课题编号:2019YFB1406304
National Key R&D Program of China Grant No. 2019YFB1406304

©天津万方数据有限公司 津ICP备20003920号-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许可证号:0108284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总)网出证(京)字096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0115888    举报邮箱:problem@wanfangdata.com.cn

举报专区:https://www.12377.cn/

客服邮箱:op@wanfangdata.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