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3321/j.issn:0578-1752.2006.10.006
革新稻作技术维护粮食安全与生态安全
分析了中国水情脆弱与水稻生产过程对周边水域与环境的面源污染,认为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以推广矮秆品种为中心的绿色革命负面影响-水稻生产对环境资源的渐进破坏日显严重,无节制用水、不规范用化肥、无序施用农药已成当今稻作的三个技术陋习.为实现在有限水土资源条件下的中国粮食安全与生态安全,作者在近十年田间试验与定点示范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灌溉稻”麦作式”高产湿种技术,其主要技术要点是:前茬种豆科绿肥、直播超级杂交稻、实行旱作节水措施”湿土播种,浅水护苗,旱管培根,沟水育穗,干湿防衰”.在江浙两省多点示范推广结果表明,这一以节制用水为中心内容的集成技术,不仅可以达到与水层灌溉稻作相近的单位面积产量,而且收到节水、节电、省工等多项社会经济效益.作者指出了研究灌溉稻湿种技术的必要性:灌溉稻集中分布在中国南方丰水地区,占该地区水稻种植面积的85%,用水量大,节省灌溉用水对优化中国水资源分配,服务”南水北调”意义重大;该稻区域具备稳定的灌溉水源,土壤熟化,物候资源丰富,人文与科技发达,稻作稳产高产,对提高中国粮食自给力举足轻重.建国50年来,中国稻作面积比建国初期增加了12%,单位面积产量提高了226%,总产量增加了265%,稻作科技进步的生产力效应主要表现在不断提高单位面积产量.面对人多、地少、水少的基本国情,稻作革新的方向,仍以提高单位水稻面积产量为主要目标,须配备具有资源低耗与环境友好特点的集成技术.
水稻、技术革新、”麦作式”水稻湿种、粮食安全、生态安全、专论
39
S5(农作物)
农业部农业科技跨越计划2005-01;农业部农业结构调整技术研究专项基金2003-01-02A;浙江省科技攻关项目2004C22002;2005C22019
2006-11-07(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8页
1984-1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