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双季稻全要素生产率的时空分析及对策建议
提高双季稻生产率对于当前我国粮食稳产保供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加总数量全要素生产率测算方法,利用2004-2018年全国9个双季稻主产省份数据,分析我国双季稻全要素生产率及其分解指数变动情况.结果表明:2004-2018年我国早籼稻、晚籼稻的全要素生产率分别为1.081、0.931;双季稻全要素生产率在2004-2008、2014-2018年小幅上升,在2009-2013年波动下降;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主要来自技术进步和规模扩张的贡献;在双季稻优势产区中,长江流域的全要素生产率指数高于东南沿海,其中规模的扩大起决定性作用.因此,建议发挥主产区优势,把适度恢复双季稻生产作为粮食稳面积、保产量的有效途径,进一步提高良种采用率及机械化水平,加大政策支持力度,保障种稻基本收益,激励农户重拾种植积极性.
双季稻、全要素生产率、水稻优势产区、面板数据
24
F326.11(中国农业经济)
中国农业科学院协同创新项目;中国农业科学院科技创新工程项目;中国农业科学院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
2022-06-22(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9页
15-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