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地筹款与利益争夺:民国时期江苏治运亩捐制度的建构与运作(1914-1937)
近代以来,随着黄河北徙、漕运废弃和国家战略重心的转移,江北运河治理不再是中央层级的核心事务,而变为一项地方性事务.面对中央政府的退出,江苏省级官绅试图通过就地筹款的方式重启治运,开征亩捐是就地筹款治运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在县级财政的"承包"体制下,治运亩捐成了一些县级官绅争夺的对象.与此同时,省政府及有关部门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在大部分时间里不仅没有积极协助治运机构及其主管部门加强催解,甚至不时破坏后者的努力,致使亩捐无法足额征解,治运因而受到很大影响.江苏治运的困境只是民国时期地方建设的一个缩影,折射出的是国家政权建设的失败.
治运亩捐、江北运河、省县关系、国家建设
41
S-09;K207(一般性理论)
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东南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
2022-05-05(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11页
106-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