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楠木资源告罄的社会原因探析
在明清两代,我国的西南各少数民族地区曾多次组织过大规模的“皇木”采办行动,并由此导致“劳命伤财”的重大社会影响.性急的学人不免以此为依据,认定“皇木”采办必然导致我国西南地区楠木资源储备的枯竭,并引发严重的生态祸患.甚至断言,这是当代楠木成了濒危植物的社会原因.然而,“皇木”采办的对象是数百年,乃至千年以上树龄的大型优质楠材,对百年以下树龄的楠木资源根本不屑一顾.就生态的总体观而论,局部的受损不足以引发生态系统的总崩溃.同时,“皇木”采办的目的和归宿仅止于满足朝廷和各级贵族的奢侈生活,在楠木资源的整体性消费中,所占比例极为有限.因而,无论从生态的整体观,还是从文化的整体观而言,“皇木”采办仅是一个局部问题,而生态的退变则是一个整体性问题,其间不存在必然的因果关系.所以有关结论皆不足为凭.由此来看,轻率断言明清时期“皇木”采办导致我国楠木资源的普遍绝迹,也为时尚早.其实,在政策驱动下,将前代的楠木宜林地改作旱地农田利用,其整体的生态负效应更明显,更直接,这才是活态楠木资源濒临灭绝的关键社会原因.
楠木、文化生态整体观、社会原因
38
S-09;K207(一般性理论)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16ZDA157
2019-04-16(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9页
97-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