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3969/j.issn.1007-8517.2012.12.013
痛经的中医理论发展源流及治疗特色浅析
中医痛经的记载最早见于汉代张仲景的《金匮要略》.隋朝巢元方的《诸病源候论》对妇女痛经的表现有了明确的认识,病因主“体虚风冷”学说,隋唐以前医家多宗此说.隋唐时治疗方面以活血化瘀温通为主,多用虫类破血药及攻下药,少用补益之品.到了宋金元时期,对痛经病因、发病时间和证治均有系统的论述,主张辨别虚实与气血.宋元时期,结合疼痛时间分为虚实两类,实证中又有气滞与血瘀,用药转变为一般活血药,少用攻下之品,补益药的比重逐渐增加.明清时期,对痛经的认识更为系统全面,明朝张介宾从辩证角度,将痛经分为虚实两种,并力主虚多实少之说;清朝傅山归纳为肝郁、寒湿、肾虚等3个方面,所选方药不落俗套,为临床所常用.明清时期主张对痛经进行辨证论治,根据虚实寒热证型的不同,重视补益及调理肝脾肾.体现了中医学对痛经的一个逐步发展和不断深化的认识过程.
痛经、中医、治疗特色、发展过程
21
R271.11+3
2012-08-28(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2页
1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