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6386/j.cjpccd.issn.1004-6194.2024.07.006
留守青少年危害健康行为共存模式及相关因素分析
目的 了解留守青少年危害健康行为共存模式及相关因素,为制定针对性的防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于2022年3-5月,采用随机整群抽样法抽取贵州省、湖南省、湖北省和重庆市8所中学的2 061名留守青少年作为调查对象,采用基本信息问卷、中国青少年健康相关/危险行为问卷、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行为评定问卷、简易抑郁症状自评量表、手机依赖指数量表、学校归属感量表、童年不良经历问卷、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自我控制能力量表进行问卷调查.采用Mplus 8.3软件运用潜类别分析法探究危害健康行为的共存模式.采用SPSS 25.0软件进行x2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无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结果 潜类别分析结果显示,留守青少年危害健康行为可分为成瘾与暴力行为模式组(155人,7.5%)、抑郁与自伤行为模式组(610人,29.6%)和低风险模式组(1 296人,62.9%)3种模式.无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与低风险模式组相比,汉族(OR=0.530,95%CI:0.321~0.875),学校归属感得分高(OR=0.828,95%CI:0.775~0.885)、自我控制能力得分高(OR=0.914,95%CI:0.896~0.932)的留守青少年进入成瘾与暴力行为模式组的风险较低,男性(OR=2.501,95%CI:1.664~3.758)、童年不良经历得分高(OR=1.590,95%CI:1.444~1.751)的留守青少年进入成瘾与暴力行为模式组的风险较高;男性(OR=0.726,95%CI:0.578~0.912)、学校归属感得分高(OR=0.850,95%CI:0.814~0.887)、自我控制能力得分高(OR=0.924,95%CI:0.913~0.936)的留守青少年进入抑郁与自伤行为模式组的风险较低,初中学段(OR=1.537,95%CI:1.184~1.995)、童年不良经历得分高(OR=1.412,95%CI:1.317~1.515)的留守青少年进入抑郁与自伤行为模式组的风险较高,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结论 留守青少年危害健康行为可分为成瘾与暴力行为、抑郁与自伤行为、低风险3种共存模式,应针对学校归属感弱、童年不良经历多、自我控制能力弱的青少年采取防控措施,逐步改善留守青少年危害健康行为的共存状况.
留守、青少年、危害健康行为、共存、相关因素
32
R179(妇幼卫生)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22CTY007
2024-08-15(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6页
508-5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