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3969/j.issn.1004-6194.2007.03.018
核磁共振在后循环缺血诊疗中的应用价值
目的 探讨核磁共振(MR)在后循环缺血诊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58例后循环缺血住院病人,回顾性分析其基础疾病、临床表现及颈椎、颅脑核磁共振成像(MRI)、椎-基底动脉核磁共振血管造影(MRA)资料.结果 颈椎MRI:69%(40/58)有不同程度的脊椎退变,颈椎曲度变直;31%(18/58)椎间盘膨出或突出,主要集中在脊椎5~脊椎8(C5-8).椎-基底动脉MRA:82%(48/58)双侧椎动脉不对称,粗细不均;24%(14/58)一侧椎动脉起始段(V1)不同程度狭窄,其中2例闭死;3%(2/58)椎动脉第二段(V2)迂曲;17%(10/58)颅内段椎-基底动脉狭窄或分支减少.颅脑MRI:脑干、小脑、枕叶共发现梗死灶52个,其中38%为新鲜梗死灶,其余为陈旧性梗死(包括腔隙性梗死);新鲜梗死灶中腔隙性梗死灶60%(12/20),责任病灶75%(9/12),均位于脑桥、延髓、小脑,40%(8/12)新鲜病灶为无关病灶.结论 核磁共振在后循环缺血诊断、诊疗中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后循环缺血、核磁共振血管造影
15
R541.3(心脏、血管(循环系)疾病)
2007-07-23(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2页
244-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