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时期河北易县清真寺的功能探究
易县清真寺,位于河北省保定市易县,是保定地区重要的伊斯兰教活动场所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光荣的爱国主义传统,名列河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该寺始建于元代,后毁于明代正统年间(1436-1449),景泰二年(1451)复建于城内里仁巷.该寺为明清建筑群,格局错落有致,大殿抱厦多处绘有龙纹的图案,说明这是一座典型的明代官寺.
2019年6月,笔者调研易县清真寺,考察其历史与建筑,并实地拍摄、抄录该寺的明清三碑及匾额楹联,分别是明隆庆碑"易州礼拜寺实授主持记"、清乾隆碑"重修易州清真寺碑记"、清光绪碑"易州安呈栋捐资尽孝"和清光绪匾额楹联"易水桃园" "洞天福地"等.其中明隆庆碑,因记载明代掌教与札付问题广受学界重视.笔者在整理、通观该寺所有碑文匾联时,发现这些珍贵的传世物证比较充分地、全面地说明了明清时期清真寺的传统功能,包括争取国家的保护,增进信众的国家认同功能;教育功能,即发展传统的经堂教育,培养本土的宗教人才;文化功能,即自觉吸收儒家影响,与中国文化相融合;社会功能,即积极承担时代责任,与中国社会相适应.明清时期清真寺具有的多种功能,对促进伊斯兰教中国化进程,塑造中国特色伊斯兰教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历史影响.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本土化视域下的中国伊斯兰教山东学派研究"项目号20CZJ013
2021-07-16(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5页
42-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