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3969/j.issn.1008-1062.2005.06.013
磁共振血管MIP图像伪影形成机制、表现及解决办法探讨
目的:了解最大密度投影重建(MIP)图像伪影的形成机制,熟悉磁共振血管成像中MIP伪影的各种表现,探讨其解决办法.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12月~2004年6月磁共振血管检查患者共90例,其中头部3D TOF-MRA检查47例,颈部2D TOF-MRA检查20例,均同时进行了颈部3D CE-MRA检查;腹部3D CE-MRA检查25例.对各部位出现的MIP伪影进行分类、分析,探讨对不同表现形式的MIP伪影的解决办法.结果:①头部TOF-MRA的整体MIP图像上细小血管分支未显示共40处(后交通动脉32处,前交通动脉8处),通过对原始图像的观察或局部薄层重建使上述两处血管均得到显示.②20例颈部TOF-MRA检查中夸大血管狭窄程度共14处,均出现在血管狭窄程度在50%以上的血管,占病变总数的93.3%(14/15),CE-MRA对TOF-MRA夸大狭窄均做出了准确的矫正.颈部20例TOF-MRA中,颈外动脉锯齿状伪影36处,出现的几率为90%(36/40).CE-MRA对此种伪影均做出了矫正.④MIP图像上在特定投影方向上血管分支不显示,通过改变投影方向或去掉高信号的背景组织此种伪影均得到解决.结论:磁共振血管检查MIP图像上出现伪影是常见现象,表现具有多样性;MIP图像伪影可造成错误的诊断.MIP图像的伪影可以通过不同的后处理方法或改变成像方法解决.在临床实际工作中不可单凭MIP图像做出最终诊断,需密切结合原始图像和不同处理方法的血管重建图像.
图像处理、计算机辅助、磁共振成像
16
R445.2;TN911.73(诊断学)
2005-07-2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4页
340-3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