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心肌梗死并发高危室性心律失常早期识别的研究进展
急性心肌梗死(AMI)是指心肌的急性、持续性缺血、缺氧所引起的心肌坏死,可出现心律失常、休克或心力衰竭等并发症,严重时危及患者生命。当前,国内外AMI发病率均呈明显上升趋势,而且治疗后发生再梗死或多次梗死患者增多,因此对本病的及时诊断、治疗以及并发症的防治应予以高度重视。高危心律失常是指:某些心律失常能够引起血流动力学的明显变化,若不及时处理会急剧恶化;或是在原有严重器质性心脏疾病的基础上发生的心律失常,使得原有的心脏疾病明显加重、恶化,使病情处于非常不稳定的状态。高危心律失常进一步恶化可发展为心室颤动,甚至引起猝死[1‐2]。室性心律失常是急性心肌梗死常见的并发症[3]。在急性心肌梗死幸存的人群中,50%以上仍死于致命的高危室性心律失常。目前对室性心律失常已建立相关的诊治策略[4],随着急性心肌梗死综合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组成、与冠状动脉病变特点的关系及对患者预后的影响也将有变化[5]。因此急性心肌梗死后高危心律失常的早期识别对于挽救患者生命,降低病死率有着重要的意义。
急性心肌梗死、室性心律失常、早期识别、Ventricular Arrhythmia、并发症、心脏疾病、患者预后、治疗水平、冠状动脉病变、血流动力学、诊治策略、心室颤动、心力衰竭、心肌坏死、生命、及时诊断、再梗死、器质性、可发展、梗死后
R542.2+2(心脏、血管(循环系)疾病)
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医学重点课题编号12411952202
2015-12-02(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6页
697-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