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3969/j.issn.1008-1089.2014.07.040
由《金匮要略·虚劳病篇》解读“虚不受补”
虚劳,又称虚损,是由于多种原因引起的以脏腑亏损、气血阴阳不足为主要病机的多种慢性虚损性、消耗性、进行性证候的总称,相当于现代医学的慢性消耗性和功能衰退性疾病[1,2]。补虚泻实是中医治病的基本方法,但在临床上却有一种被称为“虚不受补”的情况,狭义上是指脾胃虚弱不能消化补药,广义上则泛指补药在被消化吸收后产生了各种不良反应[3]。“虚不受补”一词最早见于清代陈士铎著《本草新编》,其《十剂论》曰:“或疑需用补剂,是虚病宜于补也。然往往有愈补愈虚者,岂补剂之未可全恃乎。……愈补愈虚者,乃虚不受补,非虚不可补也。故补之法亦宜变。补中而增消导之品,补内而用制伏之法,不必全补而补之,更佳也。”之后“虚不受补”一词散见各种医籍,但至今尚无医家系统论之[4]。
金匮要略、虚劳病、解读、消耗性、消化吸收、现代医学、气血阴阳、脾胃虚弱、基本方法、不良反应、补药、补虚泻实、补剂、本草新编、性疾病、系统论、陈士铎、中医、证候、脏腑
R222.3(中医基础理论)
2014-08-05(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2页
8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