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3418/j.issn.1001-165x.2023.1.17
后路寰枢椎固定融合术的固定角度与下颈椎曲度相关性研究
目的 评价后路寰枢椎固定融合术中不同枕颈角(C0~C2)、C1~C2角与术后下颈椎曲度(C2~C7角)之间的相关性,探索最佳的寰枢椎固定角度并评估两种指标对下颈椎曲度影响的可靠性,为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对2016年1月至2018年6月对上颈椎疾病行后路寰枢椎固定融合术中78例患者进行术后随访.分别测量术前及末次随访颈椎侧位片C0~C2、C1~C2角、C2~C7角,前凸为"+"值,后凸为"-"值,并观察夹角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12~18月,平均16月,术前及末次随访时C0~C2角平均值分别为(11.87±1.36)°、(20.14±5.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4.635,P<0.001);术前及末次随访时C1~C2角平均值分别为(15.55±1.70)°、(26.67±7.7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2.748,P<0.001);术前及末次随访时C2~C7角平均值分别为(18.16±2.81)°、(13.05±6.2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500,P值0.000);其中末次随访C0~C2角<20°(10-20°)37例,≥20°(20°~28°)共计41例;C1~C2角<25°(10°~25°)共计37例,≥25°(25°~42°)共计41例.末次随访C1~C2角<25°、C0~C2角<20.与C2~C7角之间无明确的相关性(P值分别为0.635和0.510,r值分别为0.081和0.112);C1~C2角≥25°、C0~C2角≥20.与C2~C7角之间存在线性负相关(P值分别为0.002和0.000,r值分别为-0.466和-0.872);C0~C2角≥20.与C2~C7角之间的强相关(r=-0.872,绝对值>0.8),而C1~C2角≥25.与C2~C7角之间的弱相关(r=-0.466,绝对值<0.5).结论 后路寰枢椎固定融合术中,C0~C2角≥20.或C1~C2角≥25.可能引起术后下颈椎曲度的减小,而C1~C2角10°~25°、C0~C2角10°~20°,可能更好的维持下颈椎生理性曲度,且以C0~C2角作为参考指标更为可靠.
后路、寰枢椎、固定角度、下颈椎曲度
41
R681.5(骨科学(运动系疾病、矫形外科学))
2023-03-16(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5页
9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