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嫦娥一号”对月球新生环行山表面热辐射“热点”与“冷点”昼夜变化的观测
20世纪60年代由地基观测的月球表面红外辐射扫描图像发现月蚀过程中月表面有大量的异常“热点”,而在“嫦娥一号”(CE-1)对月球表面微波辐射亮度温度(Tb)观测中,这些红外辐射“热点”的地方恰是夜间微波热辐射的“冷点”.本文以辐射传输理论分析,解释了这些热辐射昼夜变化很大的异常现象.为比较月表面昼夜辐射温差的变化,选取了在相近纬度上两种典型的环形山区域:一是表面有大量离散岩石块分布的代表新生的环形山(第谷Tycho Crater),另一是经历了长期陨石冲击粉碎与月质演变的不再有大量岩石块分布的老年环形山(莫洛利卡斯Maurolycus Crater).给出了这两环行山区域的CE-1微波Tb数据的昼夜变化,并与美国2009年月球轨道勘测器“先知者”(Diviner)探测对应的红外辐射做了对比.以月表3层模型的辐射传输为基础,从CE-1 Tb数据反演了该两区域月壤介质层物理温度的昼夜变化及其分布将月表面物理温度昼夜变化与红外观测结果做了比较.可以看出,月表面热辐射与物理温度的昼夜变化分布,及其“热点”与“冷点”的变化与月表面新生环形山大量分布的高热传导高热惯性岩石块丰度(abundance)分布密切相关.
嫦娥一号Tb、冷热点、热辐射昼夜变化、微波与红外热辐射、岩石丰度分布、微波、红外辐射、行星表面分析
42
V447.1;P184.5(航天仪表、航天器设备、航天器制导与控制)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2012-12-10(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923-9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