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平谷上宅遗址磨盘磨棒功能分析:来自植物淀粉粒的证据
关于史前考古遗址出土的磨盘和磨棒的功能,一直众说纷纭.过去一直认为是一种加工谷物的农具,近年来虽有异议,但缺乏直接证据.本文利用淀粉粒分析对北京平谷上宅遗址(7500~7000 cal a BP)出土的一件磨盘和一件磨棒进行了研究.从石器表面残留物上提取出的淀粉粒,可分为9类12种.在可鉴定的淀粉粒中,最多的是来自栎属(Quercus)果实(橡子)的淀粉粒;其次是来自粟(Setaria italica)的淀粉粒.栎属中包括蒙古栎(Q.mongolicus)、麻栎(Q.acuttssima)和槲树(Q.dentata)的淀粉粒,另有一定数量的黍(P. miliaceum)和小豆属(Vigna)淀粉粒,其余杂草类及可能为块茎类的淀粉粒无法更进一步鉴定归属.磨盘磨棒上植物种类的多样性表明这些器物不是只用来加工谷物,更不能作为农业出现的标志.这些石器被用于加工各种需要碾磨和脱粒的植物果实或者块茎.同时磨盘磨棒上的植物组合也反映了7000年前,北京平原上人类社会的经济方式以采集与农业并重,日常饮食包括了粟、黍,橡子以及一些块茎类和杂草类植物的种子和果实,当时的气候条件较今温暖湿润.
淀粉粒分析、磨盘磨棒、上宅遗址、北京平谷
39
P3(地球物理学)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0771205;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40625002;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性项目KZCX2-YW-315-5
2009-11-23(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8页
1266-12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