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3969/j.issn.1674-7240.2005.z1.003
北京城区低层大气PM10和PM2.5垂直结构及其动力特征
2003年8月10~26日在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气象铁塔3个不同高度(8,100和320 m)得到了1 min平均的PM2.5和PM10连续质量浓度资料,配合其它观测资料,其中包括4个不同高度(8,100,200和320 m)PM2.5和PM10日平均质量浓度,CO和NO2连续观测,并结合气象铁塔同期的气象场观测,揭示了北京城区PM2.5和PM10垂直结构及其动力特征.北京325 m铁塔所观测到的气溶胶垂直分布大致分为两种类型: 渐缓递减型和快速递减型.静稳天气以及污染日气溶胶垂直分布属于渐缓递减型,而弱冷空气过境及清洁日气溶胶垂直分布属快速递减型,气溶胶垂直分布特征是和边界层大气动力、热力结构及湍流特点密切相关.清洁日低层(100 m) PM2.5和PM10浓度较接近于8 m,高层(320 m)浓度下降较快,其浓度和8 m相比几乎下降了-半,其中PM2.5下降的略偏多些.清洁日150 m以下存在较强的湍流强度,气溶胶能够很好地混合,但受上层较强的逆温层阻档又不能向高层输送,同时,清洁日各层水平风速较大,尤其高层增加更加明显,结果高层气溶胶浓度迅速降低,因此造成气溶胶垂直分布上下浓度的明显差异.污染日低、中(200 m)、高层PM2.5和PM10浓度与8 m比较平均逐层下降10%左右.污染日伴随着边界层低风速出现,同时边界层有两重浅薄递温层结构,但气溶胶仍可在逆温层下进行-定的混合,因此污染日PM2.5和PM10浓度随高度降低比较缓慢; 观测结果还发现320 m高度在西南和东南风向条件下PM2.5和PM10均明显出现高浓度值,而其它高度PM2.5和PM10浓度和风向没有关系.足痕分析计算结果表明这是由于来自污染相对较重的河北省保定、石家庄以及天津、山东等北京偏南地区对该高度的贡献,而低层仅受北京局地源的影响.所计算的功率谱和周期初步反映了静稳天气条件下铁塔各高度PM10的周期仅以分钟量级计,而风速较大情况下PM10和PM2.5在320 m除存在分钟量级的短周期外,尚有小时级的较长周期出现; 和作者以往观测所发现的在北京不同测点、不同高度,各空气污染物种有同位相变化特点一样,基于试验同样观测到铁塔不同高度PM2.5和PM10日变化及平均日变化也有同位相的特点,其充分展示了北京城市冠层中存在空气污染物同位相的时空分布特征; PM10和PM2.5平均日变化呈较平缓的双峰特征.其密切地联系到北京城市冠层中不同高度存在明显的湍流动量通量、感热通量和湍流动能的相似日变化的特点; 此外,静稳天气PM2.5和PM10浓度随高度增加降低较慢,低层降低为8 m的90%左右,中层略低于低层,高层约为8 m的80%.弱冷空气过境天气条件下PM2.5和PM10浓度随高度增加明显降低,低层可降到8 m的70%,中层以上降到20%~30%,其中PM2.5降低的更多-些.
PM10、PM2.5、质量浓度、垂直结构、动力特征、足痕分析
35
P4(大气科学(气象学))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TG1999045700;国家基础科研项目G1999045700;科技部国际合作重点项目2004DFA06100;国家重点实验室基金
2006-01-12(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14页
3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