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3969/j.issn.1674-7240.2005.05.009
黄河中游植被恢复对流域侵蚀产沙的影响与治理前景
根据黄土高原不同自然带水环境和侵蚀环境的特点,研究了黄河中游不同自然带植被类型的变化、林、草的分布界线及植被的恢复能力.年降雨量530mm是黄河中游林、草分布的临界年降雨量.在影响流域产沙的地带性、非地带性环境要素中,悬移质泥沙中径(D50,mm)、林木覆盖率(V,%)起主要作用,其中,林木覆盖率(V,%)对流域产沙的影响权重仅小于泥沙中径(D50 ,mm)作用的3.4%,近乎相等.要有效的控制半干旱区、尤其是丘陵沟壑区的土壤侵蚀,使输沙模数降到6000 t/km2以下,仅靠林木自然恢复困难较大.在退耕还林草建设中,在坡面生物措施和沟壑工程措施治理基础上,因地制宜的选好树种与人工造林(草),重点县的流域林木覆盖率至少要达到30%以上.与60年代以前降雨标准期相比随各期年降雨量的减少,自然条件下的植物生产力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降雨量的减少是多年来造林草成活率低的重要原因.根据年降雨量与自然植被生产力的回归模型,可以分别得到目前或70年代以来任意时段,恢复到标准期时所需的流域自然植被生产力和生态用水量的估测值.从而为黄河中游林草恢复及治理前景提供了科学依据.
植被恢复、生态需水量、流域产沙、黄河中游
35
P5(地质学)
黄河水利委员会科研项目50239080;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0471085,30440034
2005-07-07(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12页
452-4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