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专题

10.3969/j.issn.1674-7240.2004.04.002

卫星观测的中国及周边地区闪电密度的气候分布

引用
雷暴和闪电活动的气候分布是一个地区气候的基本特征之一,迄今对中国及周边地区闪电密度分布的实际情况尚缺乏详尽的了解.基于星载OTD(1995.4~2000.3)和LIS(1997.12~2003.3)共8 a观测的闪电资料分析,给出了这一地区0.5°×0.5°网格点的闪电密度分布,仔细分析发现:(i)喜马拉雅山系南北两侧平均闪电密度的比值达到10倍,而中国陆地东部和西部平均闪电密度的比值为3.5倍,闪电密度平均值随海陆距离和纬度呈现规律性的变化,与年平均降水量的相应变化趋势一致,说明青藏高原和由西向东的三级阶梯状的大尺度地形以及纬度是形成这个地区雷电活动气候分布总体特征的基本因素.(ii)中国陆地闪电密度分布的区域性差异是显著的,在不同的地理环境下闪电密度高值带(中心)与中尺度地形有不同的对应关系:中国东部湿润地区高闪电密度带经常出现在南北或东北-西南走向、海拔500~1500 m的中尺度山脉和丘陵地区附近,两者水平尺度和走向大体一致,而闪电低密度带则经常出现在山间盆(谷)地和平原地区;中国西部寒旱地区闪电相对密度高值区主要分布在祁连山南麓青海湖地区、天山向西的伊犁河谷以及唐古拉山与念青唐古拉山两山之间的盆地;滨海100 km以内的海陆过渡带上,在一系列有山体和丘陵地形隆起及大城市等地区出现闪电密度高值中心.(iii)中国近海的平均闪电密度是全球海洋相应值的5倍;而在黑潮主干海域有闪电高密度带,密度值比邻近海域高2~5倍,这是黑潮主干海域的高温、高盐特征显著影响该海域强对流发展的一个新的事实.另外,还给出了安徽省的云闪/云地闪比Z值约为3.0.

OTD/LIS、闪电密度分布、地形强迫、海陆过渡带、黑潮

34

P4(大气科学(气象学))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0205002;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项目KZCX2-201

2004-09-16(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9页

298-306

暂无封面信息
查看本期封面目录

中国科学D辑

1006-9267

11-3756/N

34

2004,34(4)

专业内容知识聚合服务平台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现代服务业共性关键技术研发及应用示范”重点专项“4.8专业内容知识聚合服务技术研发与创新服务示范”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资助 课题编号:2019YFB1406304
National Key R&D Program of China Grant No. 2019YFB1406304

©天津万方数据有限公司 津ICP备20003920号-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许可证号:0108284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总)网出证(京)字096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0115888    举报邮箱:problem@wanfangdata.com.cn

举报专区:https://www.12377.cn/

客服邮箱:op@wanfangdata.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