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3969/j.issn.1674-7240.2003.z1.011
1976年唐山大震发生对华北地区各地块运动与变形影响的数值模拟研究
用非连续变形分析方法(DDA+FEM)数值模拟在华北地区各地块相互制约的构造环境中, 发生1976年唐山地震的动力学过程; 研究大震引起的华北地区各地块特别是鄂尔多斯地块运动变形及各地块边界断层上应力状态变化的特征. 采用的1976年唐山地震复杂震源模型由3个子事件组成: 北北东走向的主破裂, 与主破裂北东端部相连接的北东走向子事件以及位于主破裂南东侧的北西走向的子事件. 同前人的结果比较, 这个模型与该震早期余震分布图像的位置更为相符. 计算得到了地震释放的主应力场, 最大剪应力变化等值线图, 大震邻近地区地块滑移变形图, 发震断层滑移距离随时间的变化以及最大走滑错距和应力降等震源参数. 这些结果与该震的震源机制解, 震源参数, 宏观等震线, 地表观测的水平位移矢量图基本一致. 唐山地震的发生使得与其邻近的地块及边界断层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 发生了不同规模的移动和变形. 鄂尔多斯地块似乎发生了整体性小规模的逆时针转动及变形, 其中鄂尔多斯地块东北部与太行山, 燕山, 阴山地块交接带的相对运动变形较大. 唐山地震的发生也引起了华北地区各地块边界断层上的应力状态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变化. 其中通过唐山震区的张家口-蓬莱北西走向断裂带以及鄂尔多斯地块北部边界断层的主要地带上剪应力增加而法向应力减小, 使这些断裂带的地震危险度增加. 这与唐山地震后鄂尔多斯地块北部边界断层上发生一系列6级强震的事实基本相符.
非连续变形分析方法、数值模拟、唐山地震、震源过程、地块移动与变形、危险度
33
P315(大地(岩石界)物理学(固体地球物理学))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G1998040704
2004-01-08(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10页
99-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