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3969/j.issn.1674-7240.2000.z1.011
河南铁炉坪银矿成矿流体研究及其对碰撞造山成岩成矿与流体作用模式例证
铁炉坪银矿定位于河南熊耳山变质基底内NE向断层中, 属蚀变破碎带型矿床.矿化自早到晚分为3个阶段, 温度集中在373°, 223°和165℃.早期流体δD = -90‰,δ13CCO2= 2.0‰,δ18O = 8.94‰, 源于富碳酸盐建造的改造-变质; 晚期流体δD = -70‰,δ13CCO2= -1.2‰, δ18O = -1.89‰, 属大气降水热液; 中期流体δD = -109‰,δ13CCO2= 0.1‰,δ18O = 1.79‰, 是变质热液与大气降水热液的混合流体.中期矿物快速结晶于流体沸腾与混合的复合作用下, 捕获流体多, 流体离子浓度、H2O/CO2和KN/MC等最高, 含矿性最好.中生代华北与华南古板块碰撞时沿马超营断裂向北的陆内俯冲诱发熊耳山区大规模流体和岩浆作用, 形成了铁炉坪银矿等10多处大中型矿床; 铁炉坪银矿成矿流体研究证实了碰撞造山成岩成矿与流体作用模式的科学性.
铁炉坪银矿、流体、CPMF模式、陆内俯冲、同位素、秦岭造山带
30
P61(矿床学)
国家攀登计划95-预 39-04;长春科技大学校科研和教改项目;国家重点实验室基金;中国科学院资助项目49672219,49972035,9488010;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
2004-01-08(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9页
82-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