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3321/j.issn:1009-7708.2002.02.008
环丙沙星耐药大肠埃希菌30株的遗传特征
目的:研究大肠埃希菌对氟喹诺酮类高水平耐药的机制.方法:用E test法筛选出30株环丙沙星高水平耐药(MIC>32 μg/ml)的临床大肠埃希菌株;用梯度平皿法测定诺氟沙星、四环素、氯霉素和氨苄西林的MIC;己烷和环己烷用来研究菌株对有机溶剂的耐受性;聚合酶链反应扩增gyrA、parC、 gyrB 3种基因的喹诺酮类耐药决定区域(QRDR)并测序.利用Western blot和Northern blot 检测通用调节子(marA、soxS)和主动外排蛋白AcrA的表达.结果:30株菌中,29株多重耐药,19 株耐受环己烷.所有菌株的gyrA有双突变,即第83位的丝氨酸变为亮氨酸,87位的天冬氨酸替换为天冬酰胺或酪氨酸;6株还有第3个突变,即93位的丙氨酸变为苏氨酸或丝氨酸.在parC基因上,24株菌有单突变,或是80位的丝氨酸变为异亮氨酸(n=21),或是84位的谷氨酸变为赖氨酸(n=3);其他6株菌除了80位的突变外,合并有另一突变(3株84位谷氨酸变为甘氨酸,3株108位的丙氨酸变为缬氨酸).gyrB基因未发现氨基酸的改变.在所有的菌株中未发现marA和soxS表达增加.19株高产AcrA,这些菌同时耐受环己烷;当诺氟沙星MIC>32 μg/ml时,更多的菌高产AcrA(分别为17/24和2/6).结论:靶位点gyrA 和 parC 的改变,是这组细菌对本院氟喹诺酮类耐药的主要机制,而调节子marA和soxS无显著变化,其他调节子通过上调AcrAB主动外排泵的表达,介导了氟喹诺酮的高水平耐药.
氟喹诺酮类、大肠埃希菌、耐药性
2
R378.21(医学微生物学(病原细菌学、病原微生物学))
2004-01-08(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5页
87-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