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3969/j.issn.1006-9771.2015.12.005
AMPA受体参与大鼠胸髓前角发育早期突触传递的生理学特点
目的:探讨α-氨基-3-羟基-5-甲基-4-异恶唑丙酸(AMPA)受体参与大鼠脊髓发育早期突触传递的生理学特点。方法选取胎龄17 d(E17, n=12)和20 d(E20, n=12)的Wistar大鼠以及新生7 d(P7, n=12)的Wistar大鼠共计36只。胸髓钙调蛋白依赖性蛋白激酶Ⅱ(CaMKⅡ)免疫荧光染色观察AMPA受体的分布,电生理平面微电极阵列记录技术(MED-64系统)检测AMPA受体参与突触传递的场兴奋性突触后电位(fEPSP)的变化。结果 E17大鼠脊髓灰质开始出现少量CaMKⅡ阳性神经元,E20、P7大鼠脊髓周围CaMKⅡ阳性神经元逐渐向内迁移,神经元的数量不断增多。电生理结果显示,E17、E20、P7大鼠诱发的fEPSP数量依次增多,并能够被6-氰基-7-硝基喹喔啉-2,3-二酮(CNQX)阻断,脊髓灰质内突触联系的空间网络范围显著减小(P<0.001)。结论 AMPA受体参与大鼠脊髓早期发育,并作为脊髓前角神经网络中功能性突触联系的主要兴奋型受体。
α-氨基-3-羟基-5-甲基-4-异恶唑丙酸受体、脊髓发育、场兴奋性突触后电位、突触联系、大鼠
R651.2(外科学各论)
1.国家“863”计划项目No.2012AA020206;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No.31271037;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际合作与交流项目No.31320103903;4.“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No.2012BAI17B04;5.高等学校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作者专项资金资助项目No.201356;6.国家国际科技合作专项项目No.2014DFA30640;7.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资助项目No.31130022。
2016-03-1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6页
1385-13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