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专题

10.3969/j.issn.1006-9771.2002.06.014

心理社会因素与精神分裂症

引用
@@ 自E. Bleuler[1]1911年在Kraepelin的"早发性痴呆"的基础上提出"精神分裂症"这一概念以来,其病因至今仍不十分清楚.自1952年氯丙嗪问世后,该药对精神分裂症的治疗,在很大程度上代替了既往的胰岛素和电休克疗法.但对于精神分裂症的治疗,经验仍是惟一可靠的指导,远远没有达到可以信赖一个先验理论的地步.因此,治疗方法常常是一种经验的积累.心理治疗作为一种方法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人工智能、情绪应激、生物反馈和认知疗法等心理学研究的进展,使人们以极大的热情来从事这方面的工作,以期在精神分裂症的临床治疗上开辟出新的途径.

心理社会因素、精神分裂症、四结合治疗

8

R749;R749.3;R749.055(神经病学与精神病学)

2004-01-08(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3页

351-353

相关文献
评论
暂无封面信息
查看本期封面目录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1006-9771

11-3759/R

8

2002,8(6)

相关作者
相关机构

专业内容知识聚合服务平台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现代服务业共性关键技术研发及应用示范”重点专项“4.8专业内容知识聚合服务技术研发与创新服务示范”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资助 课题编号:2019YFB1406304
National Key R&D Program of China Grant No. 2019YFB1406304

©天津万方数据有限公司 津ICP备20003920号-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许可证号:0108284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总)网出证(京)字096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0115888    举报邮箱:problem@wanfangdata.com.cn

举报专区:https://www.12377.cn/

客服邮箱:op@wanfangdata.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