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3969/j.issn.1004-406X.2018.10.01
腰椎固定融合术后脊柱-骨盆矢状位序列对相邻节段退变的影响:6年以上随访研究
目的:拟通过至少6年临床资料随访,探讨腰椎融合术后脊柱-骨盆矢状位序列因素对相邻节段退变(ASD)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1月~2006年12月于我院骨科诊断为腰椎管狭窄症而行后路减压固定融合术患者72例,其中男33例,女39例,术时年龄55.9±9.2岁(31~71岁),术后平均随访86.8±7.5个月(72~120个月).影像学资料包括术前腰椎MRI、正侧屈伸位X线片,末次随访腰椎MRI、全脊柱正侧位X线片;利用院内PACS系统测量骨盆入射角(PI)、骶骨倾斜角(SS)、骨盆倾斜角(PT)、腰椎前凸角(LL)、融合节段LL、剩余LL等.利用MRI与X线片判定术后ASD情况.以106例无症状中老年志愿者全脊柱X线片测量结果作为对照,比较腰椎管狭窄症患者术前及术后远期随访脊柱-骨盆矢状位序列参数,分析术后脊柱-骨盆矢状位序列的变化与ASD的相关性.结果:共50例患者(69.4%,50/72)末次随访时出现ASD;ASD组与无ASD组患者术前及末次随访骨盆矢状位参数(PI、SS、PT)与对照组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术前LL,ASD组患者(32.6°±15.4°)、无ASD组(37.3°±12.0°)显著小于对照组(49.2°±9.1°)(P<0.05);末次随访时,无ASD组LL显著大于ASD组(42.8°±10.5° vs 36.3°±14.0°,P<0.05),但仍显著小于对照组(P<0.05).42例未融合至S1节段的患者中31例末次随访时出现ASD,30例融合至S1节段的患者中19例出现ASD,尽管两组间ASD发生率并无显著性差异(P=0.341),但对于融合至S1组的患者,出现ASD的患者融合节段更长,LL显著减小,剩余LL显著减小.结论:①术后远期LL与ASD的发生存在相关性,充分改善LL可能会降低ASD发生率;②尽管融合至S1不是ASD发生率增加的独立危险因素,但对于融合至S1的患者,融合节段越长,术后腰椎前凸曲度越小,剩余的腰椎前凸曲度越平直,会增加ASD发生率.
腰椎融合术、脊柱-骨盆矢状位、相邻节段退变
28
R587.3;R681.5(内分泌腺疾病及代谢病)
首都卫生发展科研专项2016-1-4096;首都临床特色应用研究与成果推广Z151100004015101
2018-12-20(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8页
865-8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