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3969/j.issn.1005-8478.2001.12.027
肌肉移位肩关节外展外旋功能重建术(二)
@@ 3 外展功能重建术
3.1 斜方肌移位术
最常用.Hoffa于1902年最先使用-斜方肌止点卸下后直接与三角肌连接,肩外展功能得到恢复,以后是Kiliani(1910)和Lewis(1910)[21].1912年Lange将其应用于产瘫治疗[22],1927年Mayer用其治疗脊髓灰质炎所致的三角肌麻痹[23,24],Karev(1986)[25]、Aziz(1990)[26]用它来治疗创伤性臂丛神经损伤.
斜方肌为三角形阔肌,起自枕骨上项线、项韧带和C7~T12棘突及其棘上韧带,上部肌纤维斜向下外止于锁骨外1/3上后缘、中部横向外侧附着在肩峰内缘及肩胛岗上缘,下部斜向外上止在肩胛岗根部.血液供应主要来自颈横动脉的分支颈浅动脉,其次是枕动脉和两组节段性动脉分支.副神经和颈丛神经(C2~4)分支共同支配斜方肌,前者主要支配中、下部纤维,后者支配上、中部纤维,它们在斜方肌前缘中下1/3交界处随血管分支一起进入肌肉深面,然后沿肩胛骨上角及脊柱缘行走进入肌肉.上、中、下三部分纤维的作用分别是上提、内收和下拉肩胛骨.上、下部纤维收缩,肩胛骨外旋,三部分纤维均收缩,肩胛骨内收.也就是说,斜方肌的整体作用是外旋、内收肩胛骨.
斜方肌移位重建肩外展主要涉及上、中部纤维,常用术式有如下三种:
3.1.1 改良Mauer手术[24]
侧卧位.自锁骨中点向外经肩峰至肩胛岗中点做"U"形切口,再由肩峰到三角肌粗隆做纵行切口,两切口相连成"Y"形.分离皮下,显露斜方肌和三角肌.切断斜方肌上、中部纤维在锁骨、肩峰和肩胛岗上的附着,向上掀起游离,直至见到神经血管束.在近三角肌粗隆处纵行切开三角肌,于肱骨干外侧掀起一蒂在远侧、1.5cm×1.0cm大小的骨瓣,在其上钻两个孔备用.在同侧大腿切取宽10cm、长度适中的髂胫束,截成长、短两个三角形.长的糙面向上,宽端置放在斜方肌深面,尽量贴近根部,间断缝合将其固定在斜方肌上,注意勿伤神经血管束.摆放好斜方肌和髂胫束,将二者边缘部缝合在一起,然后窄端穿扎丝线引至三角肌止点处的骨窗内,丝线由内向外穿经骨瓣上的孔洞.修整短的髂胫束,使其大小形状与斜方肌游离部分相近,粗糙面向下覆在肌肉上,做边缘缝合.这样,斜方肌游离部的上、下面均为髂胫束包裹.肩外展135°、前屈20°,向远侧牵拉髂胫束及斜方肌,将髂胫束前后缘与三角肌前后缘缝合在一起.继续拉紧髂胫束,系牢穿经髂胫束和骨瓣的丝线,使窄端与骨瓣固定在一起.术后予以肩人字石膏固定,4周后改用支具制动并开始主动外展活动.保护性的外展固定要4个月,在此期间逐渐加强外展锻炼,并减小外展角度,直至上肢与躯干接触.
肌肉移位、肩关节、斜方肌、三角肌麻痹、髂胫束、纤维、肩胛骨、神经血管束、肩外展、中部、肩峰、骨瓣、缝合、治疗、游离、锁骨、丝线、三角形、切口、臂丛神经损伤
8
R684(骨科学(运动系疾病、矫形外科学))
2004-01-08(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3页
1224-1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