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6168/j.cnki.issn.1002-9982.2022.10.004
社会经济地位对不同类型城市居民心理健康的影响路径分析
目的 分析农转非居民和一般城市居民心理健康差异性,并探讨社会经济地位对两类人群心理健康的影响路径.方法 于2021年3—4月,采用多阶段分层随机抽样方法,以面对面问卷访谈的方式对四川省的1106名18岁及以上居民进行基本信息、焦虑和抑郁情况调查.采用倾向性评分匹配方法均衡两类人群的年龄和性别差异,进而分析两类人群的社会经济地位、焦虑和抑郁水平,并构建结构方程模型探讨社会经济地位对居民心理健康的影响路径.结果 倾向性评分匹配后,两组之间的年龄(χ2=-1.334,P=0.182)和性别(χ2=-1.653,P=0.09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农转非居民的社会经济地位、收入(χ2=-11.302,P<0.001)、职业(χ2=-13.566,P<0.001)、文化程度(χ2=-11.422,P<0.001)均低于一般城市居民(P<0.05),焦虑(χ2=-2.116,P=0.034)、抑郁程度(χ2=-2.050,P=0.040)均高于一般城市居民(P<0.05).不同人群类型对心理健康状况(λ=0.129,P<0.01)的间接影响有统计学意义,而直接影响无统计学意义,人群类型通过社会经济地位的完全中介效应对心理健康产生影响.结论 农转非居民的社会经济地位及心理健康状况差于一般城市居民,社会经济地位是心理健康的风险因素之一,应采取多种措施提高农转非居民的社会经济地位,以改善他们的心理健康.
农转非居民、心理健康、社会经济地位
38
R193(保健组织与事业(卫生事业管理))
2023-04-19(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6页
882-887